4亿的流量,8万篇网文。三个月前,景德镇街头那个靠6元鸡排起家的摊主“鸡排哥”李俊永,可能没想到自己会凭着街头烟火气和带劲的手艺在旦夕之间走进大众视野。截至10月10日上午9时,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鸡排哥”总粉丝量已经达到97.1万,近7日增长31.4%;近30日互动粉丝量为58万,近7日增加72.7%。
若回头梳理这些年的网红现象,会发现普通人与流量的“相遇”从未停歇,而每一次的故事里,都暗藏喧嚣与考验。
2024年走红的理发师晓华,凭着“30元剪发不推销、不办卡”的规矩迅速圈粉无数,热度最盛时,她的理发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三天只睡了90分钟;再往前看,山东“拉面哥”因一碗3元的拉面火遍全网后,家门口更是被来自全国各地的主播围得水泄不通——镜头怼到脸上、直播声响彻院落,踏实的节奏被彻底打乱,那份属于小商贩的安稳,被流量裹挟着驶向了失控的方向。
网络流量就像聚光灯,放大了人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定价还是说话,都可能被推到风口上。更现实的是,网上的新鲜事换得快——淄博烧烤的烟似乎还没散,哈尔滨的冰雪就火了;晓华理发店的队还没排完,“鸡排哥”的鸡排香又引来了新客流。
面对这种流量潮汐,不管是火一阵还是能长久,普通人得有甘于平淡的清醒。这份清醒,不是对流量的抗拒,而是在热闹中守住一开始的初心,在喧嚣里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晓华热度下去后没有盲目开分店,而是守住价格,在平淡里找回了做理发的本真。“鸡排哥”也在想长远的事,在文旅座谈会上,他表示自己会要把心思放在食品安全和卫生上。对他来说,6元鸡排的烟火气才是根本,流量只是额外的惊喜。这种“热闹时不糊涂,冷清时不着急”的心态,才是扛住流量起伏的关键。
“鸡排哥”的走红不仅给本人带来了热度,现实中,更是将个体的流量实实在在转移到了景德镇的文旅数据中。9月30日,景德镇北站“假期模式”已经提前开启,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因“鸡排哥”更加火热的景德镇整体旅游订单量增长近40%。
与个体走红一样,流量的涌入对一座城市来讲也是把双刃剑,它在为景德镇吸引海内外目光的同时,也把城市的瑕疵清晰地暴露在公众面前。对这座以陶瓷文化为核心、此前文旅承载力相对有限的城市来说,骤然增加的游客数量,无疑构成了一场不小的考验。
在社交平台上,不难看到关于景德镇的“吐槽”,“市区交通过于堵塞”“卫生环境有待提高”“商业化太严重”……这些吐槽,让景德镇的文旅发展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如何接住流量,而不是被流量“压垮”?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对一座城市,面对流量的态度都有着相通的逻辑,普通人要守住行业的本质和自己的初心,城市也要守住自身的文化底蕴和服务底线。
对景德镇来说,“鸡排哥”带来的流量只是一个契机,真正能让城市长久吸引游客的,还是那些藏在窑火里的千年文化,是陶溪川夜市上年轻手艺人创作的个性陶瓷,是“江南第一衙”的县衙——浮梁古县衙里传统与新潮的碰撞……只有把“鸡排哥”这样的个体IP,放进景德镇“千年瓷都”的文化坐标系里,用完善的交通配套、贴心的旅游服务、多样的文化体验接住流量,才能让城市从“网红打卡地”变成“长红目的地”。
从宋代的青白瓷到元代的青花瓷,从明代的玲珑瓷到清代的粉彩瓷,景德镇的窑火烧了千年,每一件精美的瓷器背后都藏着“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当流量的浪潮融入城市的底蕴,我们想看到的不只是一座城的文旅崛起,更是一个人或一个城市在流量里守住自己的清醒和从容。这或许就是网红时代最珍贵的“瓷器”,经得住热度的淬炼,更能保得住本真的劲道。
配资资讯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