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明朝皇室子弟的时候,总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感觉明朝皇室子弟就是一群纨绔子弟。
实际上,明朝的皇室子弟能够成为一群纨绔子弟,并不奇怪。
因为,明朝皇室子弟从出生开始,并不让他们接触底层老百姓,不知道人间疾苦,基本上和社会脱轨了。
而且,明朝的皇室子弟从出生开始,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政治地位和特权,拥有大量的爵位、封地、土地、俸禄,甚至有的皇室子弟还拥有兵权。
可以说,他们不需要任何努力,仅仅凭借出身,就可以获得普通人几辈子都得不到的财富。
你想想,如果你只要一出生,就能获得这么大一笔财富,你还会奋斗吗?反正,我是不会奋斗的。
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群“公子哥”已经彻底掌控了大明帝国的经济命脉和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
由于拥有很大的政治地位、巨额的财富、兵权,明朝的皇室子弟谋反是常事儿。
这也不难解释,如果你有了这些,你的心里对皇位能不痒痒吗?
不过,在明朝初期,皇二代和皇三代还是不错的。
比如说,皇二代的懿文太子朱标是政治型人才,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是军事型人才。皇三代的明惠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是政治型人才,汉王朱高煦是军事型人才。
实际上,明朝前三代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人才辈出。明朝皇室子弟是从皇四代“蟋蟀皇帝”朱瞻基开始,彻底走向纨绔子弟、而无法自拔的状态。
这里有人会问了,朱允炆怎么能算是人才?实际上,你可以说朱允炆没有政治手腕,但是不能说朱允炆没有政治头脑。有兴趣的人可以去了解一下“建文新政”。他的治国风格与他的堂弟朱高炽很相似,都是仁政。
不过,朱元璋、朱棣、朱允炆、朱高炽都是皇帝,朱标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他是太子,又被追封为皇帝,属于“半皇帝”。
因此,在明朝前三代中,只有宁王朱权、汉王朱高煦这两个皇室人才,不是皇帝。而且,他们都是军事型人才。
尤其是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名冠三军。而且,朱高煦还多次参加北征,立下了赫赫战功。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颇具有争议性的传奇汉王朱高煦的一生吧。
一.祖恶父宠,乖张顽劣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母亲是仁孝文皇后徐氏,祖父是“一代雄主”明太祖朱元璋,外祖父是“一代战神”中山王徐达,同母大哥是“一代仁君”明仁宗朱高炽。
因为,朱高煦的母亲是仁孝文皇后徐氏。所以,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是拥有继承皇位的资格的。
徐皇后的父亲徐达是明朝的“战神”,在去世后被追封为中山王。他是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也是明朝开国“六王”之首。另外五位分别是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开平王常遇春、东瓯王汤和、黔宁王沐英。
徐达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大将,是朱元璋的“韩信”。可以说,明朝有大半个天下是徐达打下来的。
徐达曾经多次担任征虏大将军,长期担任明军的统帅。1360年,鄱阳湖之战爆发,徐达跟随朱元璋,击败了“南方霸主”陈友谅,使得朱元璋陆续占领了湖北、湖南、江西一带。1366年,徐达率军击败了“江南霸主”张士诚,一举占领了苏南、浙北一带。
1367年,徐达再一次担任征虏大将军,率领25万大军北伐。
短短几个月,徐达迅速占领了苏北、山东、河南、陕西,将元大都(今北京市)与外界的联系彻底封锁。
1368年,徐达率军攻入了元大都,逼迫元顺帝慌忙向北逃走,从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区南口镇居庸关村境内)逃到了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元上都遗址),一举结束了元王朝在我国长达97年的统治,更是将被外族占领了430年的燕云十六州彻底收复。
历史上把这次北伐称之为“徐达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由徐达领导的徐达北伐,是我国古代唯一一次取得了彻底胜利的北伐战争。
之后,徐达又多次率军北伐,与北元作战,有效的打击了元朝残余势力,巩固了明朝北境的安宁。
或许是受到徐达的影响,徐达的大女婿朱棣、外孙朱高煦都骁勇善战,军事能力异常出众。
徐达的大女儿名叫徐妙云,也就是朱棣的妻子,朱高煦的母亲。
明朝时期,大部分的皇后都出身于小吏家庭,出身相对来说比较寒酸。但是,徐妙云不一样,她是是明朝极少的几个出身于高官勋贵家庭的皇后,出身高贵。
虽然,徐妙云出身高贵,但是,徐达夫妇并没有因此而对她娇生惯养。
在徐妙云很小时,徐达就和他的夫人、也就是徐妙云的母亲谢夫人请来老师悉心教导徐妙云。
徐妙云天生聪颖,过目不忘,记忆力超群,就连她的老师都很感叹。
很快,徐妙云就熟读了大量的典籍,受到了正宗的儒家教育,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才女。因此,徐妙云又被誉为“女诸生”或“女诸葛”。
甚至,徐达还亲自传授徐妙云兵法,教她军事。徐达与部下商讨军事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把徐妙云带在身边。在父亲的影响下,徐妙云很快就军事能力很出众,是典型的“将门虎女”。
1373年,年仅12岁的徐妙云正式进宫,去服侍马皇后,并受到了马皇后的教诲。
在马皇后的教导下,徐妙云很快就学会了宫规和礼仪。
并且,也就是在此时,徐妙云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此时只有14岁的皇四子燕王朱棣。两人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甚至成为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这就是说,朱棣和徐妙云在结婚之前是认识的。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先结婚后恋爱”的习俗,属于典型的“先恋爱后结婚”的现代婚姻。
1376年,朱元璋为了拉拢徐达,正式向徐达提亲,打算把徐妙云嫁给朱棣。
随后,在朱元璋的主持下,年仅15岁的徐妙云正式嫁给了17岁的朱棣,成为了燕王妃。
朱棣和徐妙云结婚以后,十分恩爱。
朱棣一共有9个儿女,包括4个儿子和5个女儿。
其中,徐妙云生下了朱棣的前7个儿女,包括3个儿子和4个女儿,分别是长子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出生)、次子汉王朱高煦(1380年出生)、老三赵王朱高燧(1383年出生)、长女永安公主朱玉英(1377年出生)、次女永平公主朱月贵(1379年出生)、三女儿安成公主(名不祥,1384年出生)、四女儿咸宁公主朱智明(1385年出生)。
从1376年到1385年,朱棣和徐妙云结婚的10年时间里,徐妙云先后生下了朱棣的前7个儿女。
在朱棣的9个儿女中,只有四儿子朱高爔(1392年出生,后来夭折,没有任何爵位)、五女儿常宁公主(名不祥,1386年出生)不是徐妙云所生。
而朱高爔、常宁公主也是在徐妙云很难再生的情况下出生的。
这说明,朱棣和徐妙云结婚以后,朱棣并没有“雨露均沾”,而是专宠徐妙云。
由此可见,他们的恩爱程度。
徐妙云也是朱棣的“贤内助”。徐妙云经常帮助朱棣处理事务。朱棣遇到大事时,也都会叫徐妙云一起参加商议。
而徐妙云性情温和,才学出众,品行端正,身受燕王府上下的尊敬和爱戴。
这么说吧!如果说,朱元璋的软肋是马皇后和太子朱标。那么,朱棣的软肋就是徐皇后。
比如说,马皇后、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滥杀无辜,直接把所有的功臣诛杀殆尽。同样的,徐皇后去世以后,朱棣性情大变,任性妄为,狂躁不安,随意杀人。
可以说,马皇后在朱元璋心里有多重要,徐皇后在朱棣心里就有多重要。
1380年,年仅19岁的徐妙云生下了朱棣的第2个儿子朱高煦。同时,朱高煦也是朱棣和徐妙云的第4个孩子。
在朱高煦之前,朱棣已经有了1个儿子和2个女儿,分别是大女儿朱玉英、大儿子朱高炽、二女儿朱月贵。
很难得的是,这4个孩子,全都是徐妙云一人生的。
另外,朱高煦也是朱元璋的第10个孙子。在朱高煦之前,朱元璋已经有了9个孙子,分别是长孙朱雄英(皇太子朱标嫡长子)、次孙晋定王朱济熺(皇三子晋王朱棡嫡长子)、第3个孙子明惠宗朱允炆(皇太子朱标第二子)、第4个孙子明仁宗朱高炽(皇四子燕王朱棣嫡长子)、第5个孙子朱允熥(皇太子朱标第三子)、第6个孙子周宪王朱有燉(皇五子周王朱橚嫡长子)、第7个孙子高平怀简王朱济烨(皇三子晋恭王朱棡庶次子),第8个孙子汝南王朱有爋(皇五子周王朱橚第二子),第9个孙子朱尚炳(皇次子秦王朱樉庶长子)。
朱高煦继承了外祖父骁勇善战的特点,曾经多次跟随父亲朱棣参加战争,受到朱棣的宠爱和信任。
朱棣认为,老大朱高炽性情太过于宽仁,显得老实懦弱。而且,朱高炽还身体肥胖,自幼体弱多病。
反观朱高煦,朱高煦杀伐果断,骁勇善战,孔武有力,是自己征战的“好帮手”。并且,朱棣还多次对别人说:“这孩子最像我。”
因此,朱棣并不宠爱老大朱高炽,而是宠爱老二朱高煦。甚至是对朱高煦产生了溺爱。
在父亲的溺爱下,朱高煦很快就养成了嚣张跋扈、性情乖张的特点。并且,他还不学无术,不讲礼仪,专门喜欢打架斗狠。
因此,他的祖父朱元璋很讨厌他。
有一次,朱元璋下令让自己年幼的皇子皇孙前往南京学习。但是,朱高煦不仅不学习,反而言行举止不符合礼数。因此,朱元璋更加讨厌他。
正如电视剧《山河明月》里,朱元璋对朱高炽和朱高煦点评的那样:“高炽啊,是仁厚了些,但他是个好孩子。高煦啊,只是看着像他(朱棣)。”
后来的事情证明,朱元璋对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点评完全正确。
1395年,朱元璋正式册封年仅16岁的朱高煦为高阳王,是二等郡王。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棣原本打算亲自前往南京,出席朱元璋的葬礼。但是,朱元璋已经留下遗诏,命令所有的藩王只能留在藩国,不许前往南京奔丧。
于是,朱棣派朱高炽和朱高煦前往南京,代表燕王,出席朱元璋的葬礼。结果,朱高煦竟然在朱元璋的葬礼上闯下大祸。
朱高煦的舅舅徐辉祖知道朱高煦性情乖张,曾经私下里叮嘱朱高煦要注意礼仪。结果,朱高煦竟然偷了他舅舅徐辉祖的马,直接回到燕国,并在沿途杀害百姓,甚至在涿州打死了驿丞。
这件事震惊了整个大明帝国。还从来没人好在皇帝的葬礼上不告而别,胡作非为。对此,明朝的朝臣很不满。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高煦的一生,也就会像明朝大多数的王爷一样,享受着吃喝玩乐、丰衣足食的日子,过着荒淫无度、蛮横跋扈的生活,平淡无奇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安安心心的当着自己的高阳王。
然而,朱高煦不知道的是,随着他爷爷朱元璋的去世,自己的命运也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后,朱高煦直接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代名将,更是让朱高煦从高阳王,变成了汉王。甚至,由于朱高煦在接下来的“靖难之役”中表现太好,直接让他触摸到了皇帝的宝座。
不过,这正是因为这个变化,让原本可以平淡度过一生的朱高煦,一步步走上了谋反叛乱的道路,并最终获得了身死绝嗣的下场。
对于这样的状况和结局,我们很难评价,这个变化对朱高煦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
二.随父靖难,骁勇善战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子、朱高煦的堂哥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宗,又叫明惠帝,又叫建文帝。
朱允炆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生产。他改善了他爷爷朱元璋的苛政,开始实行仁政。这一点,他和他的堂弟朱高炽很相似。
根据“仁政”的思想,朱允炆多次下令大赦天下。至此,朱元璋时期的苛政局面,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另外,朱允炆还重视农桑,兴办学校,考察官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旌表节孝,赈济灾民。
历史上把朱允炆时期的仁政称之为“建文新政”。
至此,明朝的国力更加强大,经济和生产力更加发达。
可以说,建文新政有效的延续了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并为朱棣的永乐盛世、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你可以说朱允炆没有政治手段,但是,你不能说他没有政治头脑。
但是,有一件事,让朱允炆越来越放心不下。
原来,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是朱标的次子。1392年,朱标去世,享年38岁。而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的大哥朱雄英也早在1382年去世,享年9岁。
并且,1378年,朱标的正妻太子妃常氏(常遇春的女儿)去世。随后,朱标把他的侧妃吕氏扶了正,册封吕氏为太子妃。而吕氏正好是朱允炆的母亲。
就这样,原本只是朱标庶次子的朱允炆,摇身一变,变成了朱标的“嫡长子”。因此,朱允炆才有机会继承皇位。
1392年,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直接跳过了其他的儿子们,册封自己的孙子、此时刚刚16岁的朱允炆的皇太孙,成为了明朝的皇位继承人。
而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障碍,直接把自己亲手搭建的“太子党”给彻底铲除,把太子党的核心成员全部诛杀殆尽。
原因很简单,太子党的根基是给朱元璋打下天下的淮西集团。朱元璋去世后,无论是朱标即位,还是朱雄英即位,都代表着淮西集团的利益。因此,淮西集团都会尽心辅佐朱标或者朱雄英。
而朱允炆的外祖父吕本,虽然是凤阳寿州人,来自于所谓的淮西。但是,他仅仅只是淮西人,并不属于淮西集团。因此,如果朱允炆即位,并不代表淮西集团的利益。因此,淮西集团不会辅佐朱允炆。
其实,朱标的第三子朱允熥,他的母亲也是常氏。如果他即位,也会代表淮西集团的利益,淮西集团也会尽心尽力辅佐朱允熥。
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俩,虽然是两个妈所生,却都是嫡子,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所不同的是,朱允熥的外祖父常遇春来自于淮西集团,战功赫赫,出身高贵。因此,朱允熥的背景很硬。
但是,朱允炆的外祖父吕本无权无势,地位低下。所以,朱允炆并没有什么背景。
所以,朱元璋完全可以立朱允熥为皇太孙,并让淮西集团辅佐他。
但是,朱元璋为了遵循“立嫡立长”的原则,还是立了无权无势、没有任何根基背景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并且,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允炆能够顺利即位,竟不惜把淮西集团的核心成员全部诛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只是朱标的填房,是在朱标的大老婆死了,才扶正的;朱允炆没有任何背景,外祖父吕本无权无势;还有,朱允炆即位的时候,只有22岁,非常年轻;朱允炆即位的时候,天下的藩王都是他的叔叔。
所以,朱允炆不仅辈分小,年龄也小,并不是朱标真正的嫡长子,外祖父无权无势。
更重要的是,有很多藩王认为,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应该重新选择一个皇子,而不是选择仅仅只是皇孙的朱允炆来即位。
因此,朱允炆总感觉他的叔叔们看不起他,甚至要抢夺他的皇位。
从朱允炆即位开始,他就重用主张削藩的齐泰、黄子澄。
在齐泰、黄子澄的辅佐下,不到1年的时间,朱允炆就下令将皇五叔周王朱橚、皇七叔齐王朱榑、皇十三叔代王朱桂、皇十八叔岷王朱楩全部罢免。
甚至,皇十二叔湘王朱柏直接在藩国荆州自焚而死,年仅29岁。
自从朱允炆开始削藩,朱棣一直惴惴不安,感觉总有一天会轮到自己。当他得知湘王朱柏去世后,更加震惊,并产生了造反的想法。
之后,朱棣开始谋划造反的行动。他下令挑选壮士,充当自己的护卫军。并且,他还在暗地里加紧练兵。此外,他还下令制造大量的兵器和盔甲。
至此,朱棣已经造反做好了准备,并在寻找造反的机会。
此外,朱棣一直在装病,以此来迷惑朱允炆。
不久,朱允炆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司,宋忠、徐凯、耿瓛率军在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驻扎。
这些官员和兵力,名义上是驻扎在燕国,实际上是用来监视朱棣的。并寻找机会,随时对朱棣下手。
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王使者邓庸关进监狱审讯,终于得到了朱棣想要造反的消息。
随后,朱允炆立即下令废掉朱棣的燕王爵位,并下令逮捕燕王的属官。并且,朱允炆还下令张信逮捕朱棣。
然而,张信原本就是朱棣的部下。因此,他不仅没有逮捕朱棣,反而秘密投奔了朱棣。
此时的朱棣,已经走投无路,只好起兵造反。
1399年七月,朱棣在张信的帮助下,杀死了张昺、谢贵。随后,朱棣派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军夺回了北平九门,重新掌控了北平。
不久,朱棣以遵循祖训为名义,以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理由,以“清君侧”为旗号,正式起兵。
至此,长达3年的靖难之役正式开始。
随后,朱棣让世子朱高煦、燕王妃徐氏镇守北平,自己率领老二朱高煦率军南下。更重要的是,朱高煦还是燕军的前锋。
在朱高煦以及其他将领的帮助下,朱棣率领燕军迅速将北平周围的城池和军镇全部占领,并横扫了大半个河北。
随后,朱允炆派此时已经66岁的老将耿炳文率领13万去抵抗燕军,并让河南、山西、山东三个省负责供应军饷和粮草。
耿炳文原本只是朱元璋时期的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根本无法与徐达、常遇春、蓝玉这些悍将相比。但是,由于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功臣,耿炳文反而在朱允炆时期仅有的、可以倚重的名将。
1399年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率领13万大军到达真定,并在河间、鄚州、雄县分兵,互为掎角之势。
结果,八月十五日,朱棣趁着中秋节明军没有防备,率军偷袭了雄县,又击败了鄚州援兵,并顺势占领了鄚州,还把鄚州剩余的兵力收编了。至此,耿炳文一败涂地。
不久,耿炳文的部下张保向朱棣投降。张保告诉朱棣,耿炳文已经把大军驻扎在滹沱河两岸。结果,朱棣在张保的帮助下,偷袭了滹沱河的明军,把耿炳文打得溃不成军。随后,耿炳文只能率军退回真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滹沱河之战”。
此时,朱允炆正在南京等候耿炳文的捷报。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接到的竟然是一份份败报。
于是,朱允炆气急败坏,把耿炳文撤了,并听从黄子澄的推荐,另派大将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指挥明军,去抵挡燕军。另外,朱允炆还派辽东的江阴侯吴高率军围攻永平。
李景隆率领明军到达德州,与耿炳文的大军合并。此时,明军已经达到了50万人,全部由李景隆率领。
很快,李景隆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河间,逼近北平。
然而,朱棣知道李景隆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他是靠他的父亲李文忠的关系,才当上了明军统帅。
李文忠是谁?他是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的儿子。并且,他还是朱元璋的义子,与沐英、朱文正一起为朱元璋子侄辈的左膀右臂。此外,李文忠封号是岐阳王,是明朝初年的“六王”之一,与徐达、常遇春、汤和这些名将平起平坐。
结果,朱棣并不把李景隆放在眼里,而是让世子朱高炽、燕王妃徐妙云镇守北平,并让高僧姚广孝辅佐朱高炽。
朱棣则是带着老二朱高煦去救援永平,抵挡吴高。
李景隆得知朱棣率领燕军主力前往永平抵抗吴高,此时,北平只有不到1万人,还都是老弱病残。于是,李景隆立即率军围攻北平。
1399年十月,李景隆顺利通过卢沟桥,包围了北平。至此,北平保卫战正式打响。
北平保卫战是一场实力十分悬殊的战争。此时,明军有50万大军,而且都是精锐,而燕军只有1万人,还都是老弱病残。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在燕王妃徐妙云、高僧姚广孝的辅佐下,朱高炽指挥燕军,誓死抵抗明军。
甚至,燕王妃徐妙云还亲自登上城楼,鼓舞和督战燕军作战。
结果,朱高炽率领这1万老弱病残竟然成功挡住了李景隆的50万大明精锐。
北平保卫战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也是朱高炽的成名之战。这场战役让朱高炽一战成名,让人们认识到,性格宽仁的朱高炽不仅仅是政治型人才,也是军事型人才,是一个非常擅长防守的大将。
而朱高炽也会在将来,成为朱高煦最大的竞争对手。
朱高炽成功拖住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让李景隆快速拿下北平的计划彻底破产,给朱棣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在北平保卫战进行的同时,朱棣带着老二朱高煦迅速在永平打败了吴高,解除了自己的危险。
接着,朱棣带着老二朱高煦前往大宁,去见皇十七叔宁王朱权,逼迫朱权交出兵权,并把朱权、宁王妃、以及他所有的儿子全部软禁在北平。就这样,朱棣兵不血刃,一举获得了朱权的8万大军。
而这8万宁军,全部都是精锐,还都是骑兵。后来,这8万宁军成为了朱棣打败朱允炆的主力。
在打败吴高、收编宁军以后,朱棣迅速返回北平,在郑村坝一举打败了李景隆,明军损失了10多万人。李景隆只好率军退回德州。这就是郑村坝之战。
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德州出发,进攻北平。同时,郭英、吴杰从真定出发,配合李景隆作战。至此,让朱高煦一战成名的白沟河之战一触即发。
在白沟河之战刚开始,李景隆的先锋平安、都督瞿能多次引诱朱棣,伏击燕军,把燕军打得节节败退。
甚至,瞿能还追杀朱棣。幸好朱高煦率军赶到,才救了朱棣。
直到后来,刮开了一阵大风,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明军将士看到帅旗断了,以为统帅被燕军杀死了,顿时陷入混乱。
随后,朱棣抓住这个战机,下令全面反击,并以朱高煦为前锋。
结果,燕军大获全胜,一举打败了明军。战斗中,朱高煦杀死了瞿能。随后,李景隆再一次退回德州。至此,白沟河之战结束。
白沟河之战,朱高煦一战成名,威震天下,一举奠定了他“一代名将”的地位。
1400年十二月,燕军在东昌(今山东聊城)战败,大将张玉战死。
朱棣虽然突出重围,却遭到了明军的追击。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朱高煦带兵赶到,俘虏了好几名明军士兵,击溃了明军,才保护朱棣安全撤离战场。
后来,朱允炆曾经在方孝孺的建议下,命人送书信前往北平,策反留守北平的朱高炽,同时离间朱棣和朱高炽的父子关系。
宦官黄俨因为与朱高炽不和睦,立即把这个事报告给了朱棣,称“世子且反”。
朱高煦趁机跟朱棣说:“我大哥之前在南京,确实与皇帝(朱允炆)的关系很好。”
这时候,朱高炽直接把书信送给朱棣。朱棣才说:“差点冤杀了我的儿子(朱高炽)。”
1402年,燕军攻到了长江北岸,准备从浦子口(今江苏南京浦口区)渡江,却遭到了明军的顽强抵抗。
面对明军的顽强抵抗,朱棣真的没有什么信心了,甚至打算北还。
结果,就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朱高煦带兵前来救援,并殊死战斗,终于扭转了败局,彻底击溃了明军。
也就是这时候,朱棣说下了那句“画大饼”的话:“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很快,燕军渡过长江,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至此,长达3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胜利、朱允炆战败而结束。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并且,他还多次救了朱棣的命,使得朱棣更加器重他。
因此,朱高煦实际上是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
三.争权夺利,谋反受诛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这是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对朱高煦说的话。
意思是:我病了,你大哥多病,你要好好努力。
言外之意就是:你大哥身体不好,我想传位给你。
这句话,或许朱棣当时只不过是一时感慨,或许只是为了激励朱高煦,才说的话。
不过,朱高煦却当真了。从此以后,朱高煦就产生了取代朱高炽的野心。
不久,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正式称帝,这就是明成祖。
明成祖即位以后,头等大事就是册立太子。
明成祖认为,朱高煦在战场上战功赫赫,又多次救了他,还很像自己;但是,朱高煦同时也十分自负,恃功骄恣,骄横跋扈。
而且,淇国公丘福、驸马都尉王宁等勋戚也支持朱高煦。他们组成了所谓的“汉王党”。
而解缙、黄淮等阁臣则是支持朱高炽。他们组成了所谓的“太子党”。
面对这种状况,明成祖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为了提高威望,1403年,朱高煦出镇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并节制武安侯郑亨、武城侯王聪、安平侯李远,并准备征讨北元。
不过,由于明成祖夜观天象,发现出师不利,才命令朱高煦率军回到宣府(今河北宣化)屯田。不久,又将朱高煦调回北京。
1404年,明成祖终于下定决心,以仁孝的名义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又册封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煦很不满,曾经作诗“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冻”,用来讥讽朱高炽和朱棣。
后来,朱高煦和朱高炽一起去明孝陵拜祭朱元璋。
朱高炽身体肥胖,腿脚也不好,需要两个太监搀扶,才能行走。结果,还是跌倒了。
朱高煦嘲讽朱高炽:“前人失跌,后人知警。”
结果,朱瞻基在朱高煦身后说:“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这才很惊慌。
朱高煦的藩国在云南。但是,他就是不肯就藩,还说:“我有什么罪,为什么要送到万里之外?”
实际上,朱高煦留在南京,是为了夺嫡,与朱高炽争夺太子之位。
而明成祖因为宠爱朱高煦,并没有强迫朱高煦去就藩,而是同意了他的要求。
并且,1405年,明成祖把大宁前卫、济州卫、天策卫,改名为“汉府三护卫”,作为朱高煦的亲兵。
有了这个实力,朱高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夺嫡之心,经常把自己与唐太宗李世民自比。
此后,明成祖无论是留守南京,还是巡查北京,还是远征漠北,一直都把朱高煦带在身边。
而朱高煦则是趁机挑拨是非,陷害朱高炽。太子党的重要成员,比如说,解缙、陈寿、马京、许思温等人,都是因为受到朱高煦的诬陷而入狱,并死在监狱里。
后来,朱高煦又把黄淮、杨士奇、金问、杨溥、芮善等太子党成员全部送进监狱。
1410年,明成祖北征的时候,内阁首辅解缙到南京拜见朱高炽,然后离开南京。
结果,朱高煦指责解缙故意等到皇帝出行以后,私自拜见太子,没有人臣之礼。因此,解缙被获罪致死。
1413年,明成祖到了北京,内阁首辅黄淮、太子洗马杨溥等人辅佐朱高炽留在南京监国。
等到1414年,明成祖从北京回来的时候,朱高炽派遣的使者迎接稍微慢了点,朱高煦就趁机进献谗言。于是,明成祖下令,把东宫官属全部送进监狱,黄淮、杨溥都被关了10年。
1415年,明成祖为了照顾朱高煦,把朱高煦的封地改到青州,并在青州修建汉王府。但是,朱高煦仍然不肯就藩。
朱高煦抱怨:“我有什么罪,为什么要把把打发到那么穷的地方?”
朱高煦表示,愿意一辈子陪在父亲身边。但是,明成祖怀疑朱高煦想要造反,就强制性让他去就藩。
但是,朱高煦不仅没有听令,反而私自挑选了一批健壮的兵士,作为自己的护卫。
接着,朱高煦又招募了3000名私兵。这些私兵没有军籍,只听从朱高煦本人的命令。
之后,朱高煦更是纵容他们四处抢劫。
有一次,兵马指挥使徐野驴捉拿了违法的士兵。结果,朱高煦竟然亲自用铁瓜打死了徐野驴。
后来,朱高煦还侵占各个公主府的土地和民田,又多次把劝诫的王府纪善周岐凤关进锦衣卫的监狱。并且,朱高煦还纵容护卫军在京城劫掠商人。
后来,朱高煦更加无法无天了,竟然直接越级使用皇帝专用的车马物品。
1416年十月,明成祖搜集到了朱高煦几十条违法犯罪的事,涉及到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之徒等多个方面。
明成祖把朱高煦囚禁在西华门内,想要把他贬为庶人。
但是,朱高炽念在兄弟之情,哭着为朱高煦求情。最终,明成祖决定赦免了朱高煦。
不过,明成祖撤掉了朱高煦的两队护卫,诛杀了谄媚之人。
受到这个教训以后,朱高煦才开始收敛一点。
1417年三月,明成祖把朱高煦的封地改到乐安州,并要求他立即出发。
朱高煦万般无奈,知道自己已经拖不下去了,只好前往乐安州就藩。
朱高煦到达乐安州以后,心中十分怨恨明成祖,并意图谋反。
面对朱高煦的嚣张跋扈,朱高炽曾经多次写信劝阻朱高煦,但是,朱高煦却并不理睬。
1424年,明成祖在北征途中去世,太子朱高炽在北京即位,这就是明仁宗。
明仁宗派人每天都监视朝廷里的动态,唯恐天下不乱,期待朝廷乱起来,自己就能混水摸鱼。
明仁宗知道这些事,不仅没有怪罪朱高煦,反而将朱高煦召到北京,赏赐他大量的财物,增加了他的俸禄,还册封他的儿子朱瞻坦为汉王世子,把他其他的儿子们全部封为郡王。
随后,朱高煦才高高兴兴的回到乐安州。
打那以后,朱高煦认为明仁宗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了,他篡位称帝的野心也更加膨胀了。
1425年,明仁宗去世。
当时,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办事。夏元吉害怕朱高煦会趁机谋反,就一面封锁消息,秘不发丧,一面派人让朱瞻基赶回北京奔丧。
结果,朱高煦竟然在半路上劫杀朱瞻基。不过,由于时间太仓促,并没有成功。
后来,一直到朱瞻基到达距离北京不远的良乡,才公布了明仁宗去世的消息。
从此,朱高煦就开始怨恨夏元吉。
不久,朱瞻基回到北京,并即位称帝,这就是明宣宗。
明宣宗即位后,对二叔朱高煦非常好。他多次赏赐朱高煦,对朱高煦的赏赐非常丰厚。
朱高煦则是向明宣宗上书,陈述利国安民的四件事。明宣宗看到朱高煦的上书以后,立即命令相关部门实行,还亲自向朱高煦致谢。
这说明,朱高煦并不像电视剧里说的那样愚蠢,他还是有很强的政治头脑的。
明宣宗认为朱高煦已经没有异心了,真的归顺自己了,渐渐对朱高煦放松警惕。对于朱高煦提出的各种要求,明宣宗也基本上都批准了。
但是,朱高煦却认为,明宣宗软弱可欺,他的这些行为,是对自己的服软。于是,朱高煦更加放肆了,并产生了起兵造反、夺取皇位的决定。
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至此,汉王党与太子党的矛盾,终于从斗争升级为战争。
之后,朱高煦立即派亲信前往北京,暗中联络朝中大臣,作为自己的内应。
结果,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支持朱高煦,但是,英国公张辅、御史李濬不仅没有归顺朱高煦,反而把朱高煦谋反的消息报告给了明宣宗。
朱高煦得知明宣宗已经知道他谋反的消息,知道自己想反悔也不可能了。于是,他立即向北京进军,准备再来一场“靖难之役”。
临行前,朱高煦命令世子朱瞻坦镇守藩国,指挥四哨。
在山东都指挥靳荣的帮助下,朱高煦立即将刀、箭、旗帜发放到卫所。并且,他还下令掠夺周边郡县的马匹,设立了五军。至此,战争全面爆发。
一开始,明宣宗派宦官侯泰给朱高煦送信。朱高煦面向南面而坐,会见侯泰。
朱高煦抱怨明成祖强迫他到外地就藩,不满明仁宗用金钱诱惑他。他让侯泰回去告诉明宣宗,必须要先把夏元吉等人捆绑起来,送到汉军大营,才允许明宣宗求和。
侯泰很害怕,并不敢把朱高煦说的这些话全部都告诉明宣宗。
随后,朱高煦又给公侯大臣写信,谴责他们。
最终,明宣宗忍无可忍,在大学士杨荣等人的建议下,决定亲征朱高煦。
明宣宗认为,朱高煦外强中干,一定不敢出战,战乱很快就能平定。
并且,明宣宗还写信给朱高煦,说:“西汉的赵王张敖失国,是因为贯高,淮南王刘安被杀,是因为伍被。只要你交出怂恿你造反的人,我就既往不咎。否则,你就等着后悔吧。”
一开始,朱高煦认为明宣宗派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等到后来听说明宣宗御驾亲征,才慌了。
明军到达乐安州以后,朱高煦向明宣宗下战书,约定明天早晨开战。
明宣宗命令大军快速前进,直接包围乐安城,并发射神机铳箭,自己驻扎在乐安城北。
之后,明宣宗立即派人送信给朱高煦,让朱高煦只要交出唆使他反叛的人,就可以既往不咎,如果他不投降,就会被严惩。
但是,朱高煦并没有答复。
紧接着,明宣宗把大军驻扎在乐安城北面,筑墙封住四面城门。
诸将请求攻城,但是,明宣宗没有同意,而是再一次写信给朱高煦。
不过,朱高煦仍然没有答复。
然而,乐安城里却有人偷偷溜出来,向明宣宗投降。明宣宗重赏了他们,让他们回去宣传。结果,乐安城里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明宣宗。
朱高煦彻底慌了神,最终,他秘密派人给明宣宗送信,表示自己愿意投降。
当天晚上,朱高煦迅速烧毁了兵器、书信等等这些反叛的关键证据。
第二天,明宣宗到了城南。朱高煦想要出城投降,却被王斌等人劝阻,只能假装返回汉王府。
随后,他暗中一个人偷偷从小路跑出来,向明宣宗投降。
明宣宗拿出大臣们要求诛杀朱高煦的奏折,朱高煦看后更加害怕了。
随后,明宣宗让朱高煦动员他的儿子们投降,朱高煦也全部照办了。
之后,明宣宗立即派兵抓捕了朱高煦的同党,赦免了城里老百姓的罪过。
随后,明宣宗把乐安州改名为武定州,并让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然后才胜利回朝。
至此,汉王之乱结束。
回到北京以后,群臣纷纷上奏,希望明宣宗能够处死朱高煦。但是,朱高煦仍然想放过朱高煦,甚至还把群臣的奏折拿给朱高煦看。
不过,明宣宗还是废除了朱高煦及其儿子们的爵位,把他们贬为平民,囚禁在西安门内。
并且,跟随朱高煦造反的亲信全部被诛杀,只有长史李默因为劝谏朱高煦而免于一死,贬为平民;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响应朱高煦造反的640多个都督指挥全部被诛杀;那些故意放纵、藏匿叛军的人,有1500多人被诛杀和发配边疆戍边,有720多人被流放到边疆。
随后,明宣宗特意命人将此事记载为《东征记》,用来警示群臣。
至此,汉王党被彻底铲除,连根拔起。
朱高煦及其妻子、儿女在囚禁期间,明宣宗对他还是很不错的,他的饮食、衣物与往常一样。而且,明宣宗也没想过要杀死朱高煦。
然而,不作就不会死!
有一次,明宣宗亲自去探望朱高煦。朱高煦故意伸脚绊倒明宣宗。
明宣宗大怒,命令大力士用一个重达300斤的大铜缸罩住朱高煦。结果,朱高煦力气很大,竟然把铜缸顶了起来。
随后,明宣宗命令人在铜缸四周点燃木炭,朱高煦在铜缸内被灼烧致死。
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北京西安门内被明宣宗下令活活烤死,享年47岁。
与朱高煦一起被杀的,还有朱高煦的正妻汉王妃韦氏,以及朱高煦的9个儿子嫡次子庶人朱瞻圻、第四子济阳王朱瞻垐、第五子临淄王朱瞻域、第六子昌乐王朱瞻垶、第七子淄川王朱瞻墿、第八子齐东王朱瞻坪、第九子任城王朱瞻壔、第十子海丰王朱瞻㙊、第十一子新泰王朱瞻垹。
另外,朱高煦的嫡长子、汉王懿庄世子朱瞻壑已经于1421年因病去世;朱高煦的第三子、第二任汉王世子朱瞻坦已经于1426年在朱高煦被杀之前去世。
至此,朱高煦这一脉彻底绝嗣。
配资资讯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