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承载着千年的兴衰荣辱,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人性的幽微曲折。其中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这句话,寥寥数语,却道尽了古往今来无数人在理智与欲望间挣扎的困境 ,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知与行的巨大鸿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场景反复上演:有的人明明知晓前方是悬崖峭壁,却仍因内心的贪婪与欲望,一步一步走向深渊;有的人清楚某些行为违背道德与原则,可在诱惑面前,却难以坚守底线,最终迷失自我。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历史故事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为何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矛盾与挣扎之中?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深刻的人性密码呢?今天,就让我们从《资治通鉴》出发,一同探寻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背后的人性奥秘 。
一、《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宝库
《资治通鉴》,这部由司马光耗时十九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长达 1362 年的历史 。它不只是一本简单罗列史实的史书,更是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库,凝聚着古人对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世道人心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司马光在编撰过程中,广搜史料,“遍阅旧史,旁采小说”,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进行精心筛选、整理与编排。他以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史识,将一个个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串联起来,展现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书中不仅有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还有士人的风骨气节、百姓的生活百态,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对《资治通鉴》推崇备至。毛泽东一生对其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圈点批注多达 17 遍,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曾国藩将其视为 “先哲惊世之书”,认为 “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 ,并常以书中事例教育子弟;史学大家钱穆更是将其列为学史之人的必修书籍,强调其在历史研究和人生修养方面的重要价值 。这些伟人的推崇,足以彰显《资治通鉴》的非凡意义与深远影响。
二、“眼里识得破”:清醒的认知
(一)洞察世事的智者
在《资治通鉴》的宏大叙事中,诸多人物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如明亮的灯塔,穿透历史的迷雾,看清局势的发展走向,成为后人敬仰的洞察世事的智者。
范蠡,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辅佐越王勾践,在越国被吴国打得大败、勾践沦为阶下囚的艰难时刻,不离不弃,凭借着卓越的智慧与谋略,为勾践出谋划策,协助他卧薪尝胆,积蓄力量,最终实现了 “三千越甲可吞吴” 的壮举,成功复国并成就霸业 。然而,范蠡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被权力和富贵迷惑双眼。他在功成名就之时,敏锐地察觉到勾践 “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的性格特点,深知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的道理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急流勇退,放弃高官厚禄,泛舟五湖,远离了可能到来的杀身之祸。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文种不听其劝告,继续留在越国,最终被勾践赐死。范蠡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果断抉择,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更体现了他对人性和世事的深刻洞察 。
又如张良,在秦末乱世中,他辅佐刘邦,为其出谋划策,在鸿门宴上,凭借着冷静机智,巧妙周旋,帮助刘邦脱离险境;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他又为刘邦制定战略,指明方向,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称帝后,大封功臣,张良却只选择了留地,自请封 “留侯”,并逐渐淡出政治舞台,专心修道养性。张良清楚地认识到,刘邦在称帝后,对功臣的猜忌日益加深,权力斗争愈发残酷,此时若贪恋权位,必将陷入危险的漩涡。他的这种识时务的智慧,使他得以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得以善终 。
这些智者们之所以能够看清局势,关键在于他们具备冷静的头脑和深入的思考能力。他们不被眼前的利益和表象所迷惑,善于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分析问题,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同时,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储备,也为他们的洞察力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
(二)对人性弱点的剖析
《资治通鉴》宛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性的弱点,将人性中的贪婪、虚荣、嫉妒等阴暗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对人性的深刻认知。
书中记载,刘邦率先攻入关中后,面对秦宫的无数珍宝和美女,他的内心被贪婪所占据,一度想留在秦宫,尽情享受这些财富。樊哙劝他 “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 ,可刘邦起初并未听从。后来,在张良的苦苦劝说下,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克制住自己的欲望,还军霸上,与民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 。这一事件深刻地反映出人性中的贪婪弱点,即便是有着远大抱负的刘邦,在面对巨大的物质诱惑时,也险些迷失自我。贪婪,往往会让人丧失理智,做出短视的行为,从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和后果 。
再看战国时期,庞涓与孙膑本是同窗好友,一同学习兵法。然而,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害怕他的光芒掩盖自己,便设计陷害孙膑,使其遭受膑刑,身心受尽折磨 。庞涓的嫉妒心,不仅破坏了两人之间的情谊,更让他走上了一条邪恶的道路,最终在马陵之战中,被孙膑设计击败,自杀身亡 。这则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人性中的嫉妒是多么可怕,它能蒙蔽人的双眼,扭曲人的心灵,让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罪恶之中 。
人性的弱点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个人而言,这些弱点往往是导致人生失败和悲剧的根源。被贪婪驱使的人,可能会为了追求财富和权力不择手段,最终陷入法律和道德的困境;受虚荣蒙蔽的人,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和表面的荣耀,却忽视了自身内在的成长和提升,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从社会层面来看,人性的弱点会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贪婪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引发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嫉妒会引发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导致暴力和犯罪事件的发生 。
三、“肚里忍不过”:失控的欲望
(一)欲望驱使下的堕落
在《资治通鉴》所描绘的历史长卷中,石崇的故事如同一幅鲜明的警示画,深刻地展现了欲望驱使下的堕落,以及 “肚里忍不过” 带来的惨痛后果。
石崇出身豪门,其父石苞乃西晋的开国元勋 。石崇自幼聪慧,凭借自身努力与家族荫庇,在仕途上一路顺遂。他先是靠军功谋得官职,后利用官员身份,明目张胆地劫掠商人,迅速积累起惊人的财富 。然而,拥有巨额财富后的石崇,并未收敛自己的欲望,反而陷入了贪财炫富的深渊,无法自拔。
石崇生活奢靡至极,其府邸奢华程度令人咋舌。他用蜡烛当柴烧,以糖水刷锅;家中姬妾数百,个个身着精美绝伦的锦缎,佩戴璀璨夺目的珠宝 。他还在洛阳城外洛河北边的金谷建造了别馆 —— 梓泽,园内有山有水有良田,建筑宏伟壮观,生活享受极尽奢华,“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 。石崇最大的乐趣便是与人斗富,甚至斗胆与皇亲王恺一较高下,连晋武帝司马炎都被卷入其中。王恺饭后用糖水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长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砌墙 。有一次,晋武帝赐给王恺一株西域进贡的高达两尺、色泽鲜艳、价值连城的珊瑚树,想帮他在斗富中获胜。石崇却当着众人的面,用铁如意将其砸碎,随后命人从家中搬来一堆珊瑚树,其中三四尺高的就有五六株之多,且条干挺秀,光彩夺目,让王恺和晋武帝都相形见绌 。
石崇的贪财炫富,使他在当时树敌众多,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嫉恨 。在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孙秀,觊觎石崇的财富和他的宠妾绿珠,便向石崇索要绿珠 。石崇不肯答应,孙秀怀恨在心,便诬告石崇谋反 。最终,官兵冲入金谷园,石崇还未来得及反抗,就被当场斩杀,全家老小 58 口无一幸免,积攒的八百车珍宝也全数充公 。石崇到死才幡然醒悟,感叹自己是因财而死,但此时一切都已为时已晚 。
石崇的故事清晰地表明,即便他知晓财富可能带来的灾祸,明白过度炫富会招人嫉恨,却依旧难以克制内心对财富和虚荣的欲望 。在欲望的驱使下,他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欲望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欲望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但一旦失控,就会如同脱缰的野马,将人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二)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权力、金钱、美色,宛如三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矗立在人们前行的道路上,散发着致命的诱惑,使无数人在 “识得破” 与 “忍不过” 之间苦苦挣扎,最终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痛苦与罪恶之中 。
权力,往往是诸多诱惑中最具吸引力的。它如同一种神奇的魔法,能赋予人掌控他人命运、左右局势发展的能力 。古往今来,许多人对权力趋之若鹜,即便深知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危险,却仍难以抗拒其诱惑 。例如,唐玄宗时期的李林甫,凭借着出色的政治手腕,登上了宰相之位 。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也明白一旦失去权力,将面临怎样的下场 。于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他不择手段,口蜜腹剑,表面上对人夸赞有加,实则在背后算计陷害 。他掌权 19 年,堵塞言路,打压异己,使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他还故意提拔胡人安禄山,企图利用安禄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却没想到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李林甫在权力的诱惑下,逐渐迷失了自我,忘却了自己的初心和责任,最终遗臭万年 。他之所以难以抗拒权力的诱惑,一方面是因为权力能满足他的虚荣心和掌控欲,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强大和重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对权力的过度依赖,害怕失去权力后被人遗忘和轻视 。
金钱,作为财富的象征,同样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它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带来舒适的生活和无尽的享受 。然而,对金钱的过度追求,也会让人陷入贪婪的泥沼,无法自拔 。明朝的刘瑾,堪称历史上著名的贪官之一 。他在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期间,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污受贿 。他公然卖官鬻爵,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官职 。他还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据记载,刘瑾被抄家时,从他家中搜出的黄金多达 250 万两,白银 5000 万两,其财富之巨令人咋舌 。刘瑾并非不知贪污受贿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也明白这种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 。但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他的理智被贪婪所吞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危害 。他对金钱的渴望,源于他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他试图通过积累财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
美色,作为人类本能欲望的一种体现,常常能让人在瞬间失去理智 。它如同一种迷人的毒药,能让人沉醉其中,忘却一切烦恼和责任 。三国时期的吕布,以勇猛著称于世 。他本有一身非凡的武艺,若能坚守正道,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然而,他却在美色面前屡屡犯错 。董卓为了拉拢吕布,将貂蝉许配给他 。貂蝉的美貌让吕布神魂颠倒,他为了得到貂蝉,不惜与董卓反目成仇,最终亲手杀死了董卓 。此后,吕布又因贪恋美色,被曹操所擒,最终命丧白门楼 。吕布并非不明白美色背后可能隐藏的危险,也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但在貂蝉的美貌面前,他的理智防线瞬间崩塌,被欲望冲昏了头脑 。他对美色的追求,一方面是出于人类的本能欲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内心的空虚和孤独,试图从美色中寻找安慰和满足 。
这些人物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 “识得破” 却 “忍不过”,背后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类天生就具有欲望,而权力、金钱、美色恰好满足了人们对权力、财富和情感的需求 。当这些欲望被激发出来时,人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 。从心理层面分析,这些人可能存在着自卑、虚荣、贪婪等心理问题 。他们试图通过追求权力、金钱和美色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此外,社会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一个权力至上、金钱万能、崇尚美色的社会氛围中,人们更容易受到这些诱惑的影响,难以坚守自己的底线 。
四、根源探寻:为何知易行难
(一)人性的本能
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人性中趋利避害、追求即时满足的本能,宛如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强大暗流,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着深远影响,成为我们难以克制欲望的重要根源 。
趋利避害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能反应,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之中 。在原始社会,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猛的野兽,只有那些能够迅速判断危险并采取躲避行为,积极寻找食物和安全庇护所的个体,才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这种本能使得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往往会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带来即时利益和愉悦感的事物,而忽视长远的后果 。例如,当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大脑中的本能反应可能会驱使我们选择逃避,去做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如刷手机、玩游戏等 。因为这些行为能够立即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让我们暂时忘却烦恼和压力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逃避行为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进度受阻,影响我们的未来发展 。
追求即时满足的心理,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代社会,各种诱惑无处不在,它们以诱人的姿态迅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享受它们带来的快乐 。美食的香气、购物的快感、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关注,都能在瞬间满足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沉浸其中 。例如,在减肥期间,面对一块美味的蛋糕,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它含有高热量,不利于减肥目标的实现 。但蛋糕诱人的香气和细腻的口感,却让我们的本能欲望蠢蠢欲动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往往难以抵挡诱惑,选择即时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将减肥计划抛诸脑后 。这种追求即时满足的心理,使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很难坚守自己的目标和原则,轻易地被欲望所左右 。
(二)环境的影响
周围环境的诱惑、社会风气以及他人的影响等外部因素,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我们紧紧笼罩,在我们 “识得破” 与 “忍不过” 的挣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广告铺天盖地,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我们的消费欲望 。走在繁华的商业街,橱窗里展示着时尚的服装、精美的饰品和最新款的电子产品,它们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诱惑我们将其收入囊中 。网络世界更是充满了诱惑,各种短视频、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平台,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便捷的互动方式,吸引着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些环境中的诱惑,不断挑战着我们的意志力,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欲望的陷阱 。例如,很多人原本计划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提升自己,但在打开手机后,被各种娱乐信息吸引,不知不觉就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 。
社会风气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崇尚金钱和物质享受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将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视为人生的重要目标 。例如,在一些地区,攀比之风盛行,人们热衷于购买名牌商品、炫耀财富,这种社会风气使得很多人陷入了盲目消费和追求虚荣的漩涡 。相反,在一个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克制自己的欲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 。
他人的行为和观念,也常常会对我们的行为选择产生影响 。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会不自觉地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当身边的人都在追求某种事物时,我们往往会受到从众心理的驱使,跟随他们的脚步 。例如,在一个办公室里,如果同事们都在购买最新款的手机,即使自己原本没有更换手机的需求,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跟风购买 。此外,我们还会受到身边重要人物的影响,如家人、朋友和领导等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会在我们做出决策时起到关键作用 。如果他们鼓励我们追求某种欲望,我们可能会更容易放弃自己的原则,去满足这种欲望 。
五、破局之道:提升自控与修养
(一)自我约束的力量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自我约束为舟,在欲望的波涛汹涌中,稳渡险滩,抵达成功与高尚的彼岸,杨震拒金的故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东汉时期,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曾受杨震举荐之恩,为表感激,趁夜怀揣十斤黄金前来相赠 。王密满心以为,深夜无人知晓,这份厚礼杨震定会笑纳 。然而,杨震却严词拒绝,他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羞愧难当,只得怏怏离去 。杨震一生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请托,他的子孙常以蔬菜为食,出行靠步行 。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却坚定地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以其坚定的自我约束,不仅守住了自己的清廉之名,更为后世子孙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
又如北宋的包拯,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他在端州任职时,端州以盛产优质砚台闻名,历任官员大多会利用职务之便,搜刮大量砚台,用于送礼或谋取私利 。然而,包拯到任后,严格要求自己和下属,规定只能按照进贡朝廷的数目制作砚台,绝不许任何人私自多拿一块 。他在端州任职期满离开时,竟没有带走一块端砚 。包拯以其清正廉洁的品质和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和敬仰,被尊称为 “包青天”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千古佳话,激励着后人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 。
这些事例充分彰显了自我约束在面对诱惑时的关键作用 。自我约束,是一种对内心欲望的克制,是一种对道德和原则的坚守 。当我们具备了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就能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等诱惑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被欲望所左右 。自我约束能让我们避免陷入短视的行为,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它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赢得他人尊重的基石 。
(二)道德与信仰的支撑
道德修养和信仰追求,宛如深埋于内心深处的坚实磐石,为我们在面对诱惑时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成为我们坚守底线、增强意志力的重要支撑 。
儒家倡导的 “仁、义、礼、智、信”,便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 。它教导人们要关爱他人,秉持正义,遵守礼仪,追求智慧,诚实守信 。在这种道德观念的熏陶下,许多仁人志士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行为指南 。例如,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和思想,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 “仁” 的理念,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的弟子们也深受其影响,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即便生活贫困潦倒,依然坚守道德修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
宗教信仰同样能给予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佛教为例,其倡导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的理念,深入人心 。佛教徒们通过修行,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定力,以此来抵制外界的诱惑 。他们在面对物质欲望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不为其所动,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基督教强调 “爱上帝,爱人如己”,教徒们以圣经为指引,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践行善良和宽容的品质 。在面对诱惑时,他们会凭借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坚守自己的信仰原则 。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努力 。首先,我们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 。可以研读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从中领悟古人的智慧和道德准则 。同时,积极参加道德教育活动,听取道德模范的事迹报告,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和行为风范 。其次,要注重自我反思和内心修养 。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背离了自己的初心和原则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让自己的价值观更加坚定和正确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将自己的价值观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道德观念 。
六、结语:古为今用的智慧
《资治通鉴》中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的现象,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知与行的巨大鸿沟,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人物因难以克制欲望,在关键时刻迷失自我,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甚至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石崇因贪财炫富,树敌众多,最终家破人亡;李林甫为保权势,不择手段,遗臭万年;吕布因贪恋美色,反复无常,命丧白门楼 。这些惨痛的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欲望如洪水猛兽,若不加克制,必将吞噬我们的理智和未来 。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诱惑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更应从《资治通鉴》中汲取智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升自我修养和自控能力 。我们要学会洞察世事,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不被表面的繁华和诱惑所迷惑 。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勇于直面自己内心的欲望,通过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来战胜它们 。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等诱惑时,不妨想想那些历史人物的故事,问问自己,是否愿意重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要以杨震、包拯等人为榜样,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不为利益所动;以孔子、颜回等人为楷模,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让我们珍视《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所蕴含的智慧,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清醒与坚定,做出正确的选择,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配资资讯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