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的国乒名单公布时,世界排名第三的陈幸同竟然连续三年落选。 而比她排名低一位的蒯曼,却稳稳地坐在了参赛名单中。
这种排名与结果的“倒挂”现象,立刻在乒乓球圈引发了热议。 毕竟,陈幸同刚刚在横滨冠军赛上击败孙颖莎夺冠,今年还保持了惊人的外战32场连胜纪录。 从单打成绩和稳定性来看,她甚至超过了直接入选的王曼昱,仅次于孙颖莎。 但就是这样一个表面数据光鲜的选手,却一次次被挡在混团世界杯门外。
马琳的解释简单直接:“混合团体对双打要求高,蒯曼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彻底暴露了国乒选拔标准的彻底转变。 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新周期里,双打能力已经从过去的“加分项”变成了“必选项”。
洛杉矶奥运会乒乓球项目将迎来重大改革:金牌数从5枚增加到6枚,新增混合团体项目。 更关键的是,每个协会只能派3男3女共6名选手参赛,所有的双打组合都必须从这6人中挑选。 这意味着,再也不能专门携带双打特长选手,每个人必须成为“多面手”。
这一规则变化直接改变了国乒的选拔逻辑。 看看蒯曼今年的成绩单:她与王曼昱搭档拿下多哈世乒赛女双冠军,与王艺迪在美国大满贯女双项目上夺冠,与林诗栋的混双组合更是连夺美国和瑞典两站大满贯冠军。 这样的双打履历,在整个女队中都难觅对手。
反观陈幸同,尽管单打实力出众,但在双打方面的表现相对平淡。 这一短板在混合团体世界杯的特殊赛制下被无限放大:比赛采用15局8胜制,需要打完混双、女单、男单、男双/女双五个项目,其中双打占比高达60%。 更严格的是,规则规定打单打的选手不能兼任混双。 这种设计迫使各队必须拥有全面的双打选手,否则在排兵布阵上就会捉襟见肘。
陈幸同原本还有一次自救的机会,通过队内选拔赛证明自己。 国乒为孙颖莎和王曼昱之外的选手设置了选拔通道,陈幸同作为高排名选手直接进入第二阶段。 然而在关键半决赛中,她以1-4输给了石洵瑶,未能把握住最后的机会。 这一失利无疑给了教练组更充分的理由坚持原有选择。
年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到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时,陈幸同将31岁,而蒯曼仅24岁,正值运动员的黄金年龄。 国乒的选拔从来不只是看眼前成绩,更是为未来奥运周期布局。 培养一个24岁且已证明双打能力的选手,显然比依赖31岁的单打专长选手更具战略意义。
这不是国乒首次因战略调整而做出令人意外的选择。 2023年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梁靖崑就经历了先入围后被拿下的尴尬局面。 林高远今年则因“个人原因自愿放弃”选拔赛,其世界排名已从年初的第6位下滑至第31位,加上家庭变故的影响,逐渐被边缘化。
国乒总教练李隼曾明确表示:“由于其中涉及双打的有三个项目,所以参赛人选不能只考虑单打能力和单打世界排名。 ” 这一思路在近三年的选拔中一以贯之。 有评论指出,国乒内部竞争的残酷程度远超外界想象,“内战比外战更难打”正是这种环境的真实写照。
对于陈幸同而言,尽管连续三年落选混团世界杯,她依然保持着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在横滨夺冠后,她开心地表示“回去请大家吃饭”,并兑现了这一承诺。 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展现了一名顶级运动员的职业素养。
当单打世界排名第三的选手因为双打短板而连续三年无缘世界大赛,这是否意味着国乒的选拔机制已经彻底从“单打为王”转向“双打优先”? 在奥运会规则变革的背景下,这种转变是暂时的调整还是长期的方向?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你认为国乒这种重双打轻单打排名的选拔标准合理吗?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配资资讯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